部分危险化学品的M S D S数据
氰化钠
一、标识
中文名 氰化钠;山奈钠
英文名 sodinm cyanide
分子式 NaCN
分子量 49.02
危险性类别 毒害品
化学类别 金属氰化物
二、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 含量 工业级一级≥95.05;二级≥91.0%;三级≥86.0%。
外观与性状 白色或灰色粉末结晶,有微弱的氰化氢气味。
三、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健康危害 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窒息。吸入、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均可引起急性中毒。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均可引起急性中毒。口服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非骤死者临床分为4期:前驱期有粘膜刺激、呼吸加快加深、乏力、头痛、口服有舌尖、口腔发麻等;呼吸困难期有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皮肤粘膜呈鲜红色等;惊厥期出现抽搐、昏迷、呼吸衰竭;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长期接触小量氰化物出现神经衰弱综合症、眼及上呼吸道刺激。可引起皮疹。
四、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水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至少20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给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
五、燃爆特性与消防
危险特性 不燃。与硝酸盐、亚硝酸盐、氯酸盐反应急烈,有发生爆炸的危险。遇酸会产生剧毒、燃的氰化氢气体。在潮湿空气或二氧化碳中即缓慢发出微量氰化氢气体。
灭火方法 本品不燃。发生火灾时应尽量抢救商品,防止包装破损,引起环境污染。消防人员应佩带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灭火剂:干粉、砂土。禁止用二氧化碳和酸碱灭火剂灭火。
六、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减少飞散。然后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七、储运注意事项
容器必须封存,宜专仓专储,并保持干燥。远离火种、热源。切忌与酸类混储混运。应与碱类、铵化合物等分开存放。应严格执行剧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中途不得停留。
八、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毒物时,必须佩带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 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 戴橡胶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彻底清洗。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车间应配备急救设备及药品。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
九、理化性质
熔点(℃)563.7
沸点(℃)1496
相对密度(水=1)
溶解性 易溶于水,微溶于液氨、乙醇、乙醚、苯。
十、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避免接触条件 潮湿空气。
禁忌物 酸类、强氧化剂、水。
燃烧(分解)产物 氰化氢、氧化氮。
十一、毒理学资料
十二、环境资料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十三、废弃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废物贮存参见“储运注意事项”。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相对无毒的氰化铁。或与次氯酸钠或次氯酸钙反应,生成低毒碳酸盐。处理后,用安全掩埋法处置。
十四、运输信息
包装方法 塑料袋、多层牛皮纸袋外中开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木板箱。
十五、其它信息
参考文献 周国泰,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填表时间 2001年2月
M S D S
氰化亚铜
一、标识
中文名 氰化亚铜
英文名 cuprous cyanide
分子式 CuCN
危险性类别 毒害品
化学类别 金属氰化物
二、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 含量 工业级一级 98.8%;二级≥98.0%
外观与性状 白色单斜结晶粉末或淡绿色粉末。
三、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健康危害 吸入后引起紫绀、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虚弱、惊厥、昏迷、咳嗽、呼吸困难。对呼吸道有强刺激性,引起肺水肿而致死。对皮肤、眼有强烈刺激性,可致灼伤。口服出现紫绀、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虎弱、昏迷、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刺激口腔和消化道或造成灼伤。
四、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给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
五、燃爆特性与消防
危险特性 不燃。受高热或与酸接触会产生剧毒的氰化物气体。与硝酸盐、亚硝酸盐、氯酸盐反应剧烈,有发生爆炸的危险。遇酸或露置空气中能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分解出剧毒的氰化氢气体。
灭火方法 本品不燃。发生火灾时应尽量抢救商品,防这包装破损,引起环境污染。消防人员须佩带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灭火剂:干粉、砂工。禁止用二氧化碳和酸碱灭火剂灭火。
六、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减少飞散。然后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七、储运注意事项
容器必须密封,宜专仓专储,并保持干燥。远离火种、热源。切忌与酸类混储混运。应与食用化学品、易燃或可燃物等分开存放。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中途不得停留。
八、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毒物时,必须佩带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撒离对,建议佩带自约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 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 载橡胶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彻底清洗。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车间应配备急救设备及药品。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
九、理化性质
熔点(℃)473
相对密度(水=1)2.9(氮气中)
溶解性 不溶于水、稀酸,易溶于浓盐酸。
十、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避免接触条件
禁忌物 强氧化剂、酸类
燃烧(分解)产物 氰化氢、氧化氮。
十一、毒理学资料
十二、环境资料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十三、废弃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废物贮存参见“储运注意事项”。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相对无毒的氰化铁。或与次氯酸钠或次氯酸钙反应,生成低毒的碳酸盐。处理后,用安全掩埋法处置。
十四、运输信息
包装方法 塑料袋、多层牛皮纸袋外中开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资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木板箱。开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木板箱。
十五、其它信息
参考文献 周国泰,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填表时间 2001年2月
M S D S
乙炔
一、标识
中文名 乙炔;电石气
英文名 acetylene
分子式 C2H2
分子量 26.04
危险性类别 易燃气体
化学类别 炔烃
二、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 含量 工业级级≥97.5;
外观与性状 无色无臭气味,工业品有使人不愉快的大蒜气味。
三、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
健康危害 具有弱麻醉作用。高浓度吸入可引起单纯窒息。
急性中毒:暴露于20%浓度时,出现明显缺氧症状;吸入高浓度,初期兴奋、多语、哭笑不安,后出现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嗜睡;严重者昏迷、紫绀、瞳孔对光反应消失、脉弱而不齐。当混有磷化氢、硫化氢时,毒性增大,应予注意。
四、急救措施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予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五、燃爆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 易燃
爆炸下限(%)2.1
引燃温度(℃)305
爆炸上限(%)80.2
最小点火能(mJ)0.02
危险特性 极易燃烧爆炸。与空气混合能形成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会猛烈反应。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能与铜、银、汞等动化合物生成爆炸性物质。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六、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撒离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正压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七、储运注意事项
乙炔的包装法通常是溶解在溶剂及多孔物中,装入钢瓶内。充装要控制流速,注意防上静电积聚。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仓间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氧气、压缩空气、卤素(氟、氯、溴)、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八、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带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九、理化性质
熔点(℃)-81.8(119kPa)
沸点(℃)-83.8
相对密度(水=1)0.62
相对密度(空气=1)0.91
饱和蒸汽压(kPa)4053(16.8)
燃烧值(kj/mol)1298.4
临界温度(℃)355.2
临界压力(Mpa)6.14
溶解性 微溶于水、乙醇,溶于丙酮、氯仿、苯。
十、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聚合危害 聚合
避免接触条件 受热
禁忌物 强氧化剂、强酸、卤素。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十一、毒理学资料
十二、环境资料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十三、废弃
允许气体安全扩散到大气中或当作燃料使用。
十四、运输信息
包装方法 钢质气瓶
十五、其它信息
参考文献 周国泰,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填表时间 2001年2月
M S D S
氧气
一、标识
中文名 氧;气氛
英文名 oxygen
分子式 O2
分子量 32.00
危险性类别 不燃气体
化学类别 空气(氧气)
二、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 含量 高纯氧(体积)≥99.99;
外观与性状 无色无臭气体。
三、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
健康危害 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吸入40%~60%的氧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吸入氧浓度在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竭而死。
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kPa(相当于吸入氧浓度40%左右)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
四、急救措施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五、燃爆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 助燃
危险特性 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与易燃物(如乙炔、甲烷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
灭火方法 用水保持容器冷却,以防受热爆炸,急剧助长火势。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切断气源的人员,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的灭火剂灭火。
六、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避免与可燃物或易燃物接触。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七、储运注意事项
不燃性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仓间温度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易燃物接触。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七、储运注意事项
不燃性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仓间温度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易燃气体、金属粉末分开存放。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八、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 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 避免高浓度吸入。
九、理化性质
熔点(℃)-218.8
沸点(℃)-183.1
相对密度(水=1)1.14(-183℃)
相对密度(空气=1)1.43
饱和蒸汽压(kPa)506.62(-164℃)
临界温度(℃)118.4
临界压力(Mpa)5.08
溶解性 溶于水、乙醇。
十、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禁忌物 易燃或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乙炔。
十一、毒理学资料
十二、环境资料
对环境无害。
十三、废弃
允许气体安全地扩散到大气中。
十四、运输信息
包装方法 钢质气瓶
十五、其它信息
参考文献 周国泰,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填表时间 2001年2月
M S D S
汽油
一、标识
中文名 汽油
英文名 gasoline;petrol
危险性类别 低闪点易燃液体
化学类别 烷烃
二、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 C4~C12 脂肪烃和环烷烃
外观与性状 无色或淡黄色易挥发液体,具有特殊臭味。
三、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健康危害 急性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轻度中毒症状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共济失调。高浓度吸入出现中毒性脑病。极高浓度吸入引起意识突然丧失、反射性呼吸停止。可伴有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及化学性肺炎。部分患者出现中毒性神经病。液体吸入呼吸道可引起吸入性肺炎。溅入眼内可致角膜溃疡、穿孔,甚至失明。皮肤接触致急性接触性皮炎,重者出现类似急性中毒症状,并可引起肝、肾损害。
慢性中毒:神经衰弱综合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周围神经病。严重中毒出现中毒性脑病,症状类似精神分裂症。皮肤损害。
四、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人 给饮牛奶或植物油洗胃和灌肠。不医。
五、燃爆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 易燃
闪点(℃)-50
爆炸下限(%) 1.3
爆炸上限(%) 415~530
最大爆炸压力(Mpa) 0.813
危险特性 其蒸汽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剧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主,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灭火方法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用水无效。
六、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正压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或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就地焚烧。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七、储运注意事项
不燃性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仓间温度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易燃物接触。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七、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桶装堆垛不可过大,应留墙距、顶距、柱距及必要的防火检查走道。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罐装时应注意流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八、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特别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防苯耐油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九、理化性质
熔点(℃)<-60
沸点(℃)40~200
相对密度(水=1)0.70-0.79
相对密度(空气=1)3.5
溶解性 不溶于水,易溶于苯、二硫化碳、醇、脂肪。
十、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禁忌物 强氧化剂。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十一、毒理学资料
十二、环境资料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十三、废弃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在专用废弃场所掩埋。或用焚烧法处置。
十四、运输信息
包装方法 小开口钢桶;安瓿瓶外木板箱。
十五、其它信息
参考文献 周国泰,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填表时间 2001年2月
M S D S
磷酸
一、标识
中文名 磷酸
英文名 phosphoric acid; orthophosphoric acid
分子式 H3PO4
分子量 98.00
危险性类别 酸性腐蚀品
化学类别 无机酸
二、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 含量 工业级 一级≥85.0%
外观与性状 纯磷酸为无色结晶,无臭,具有酸味。
三、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健康危害 蒸汽或雾对眼、鼻、喉有刺激性。口服液体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敌国便或休克。皮肤或眼接触可致灼伤。
慢性影响:鼻粘膜萎缩、鼻中隔穿孔。长期反复皮肤接触,可引起皮肤刺激。
四、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人 误服者用水濑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五、燃爆特性与消防
危险特性 遇金属反应放出氢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受热分解产生剧毒的氧化磷烟气。具有腐蚀性。
灭火方法 用雾状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用大量水灭火。
六、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酸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七、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仓间。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碱类、H发泡剂等分开存放。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八、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必须佩带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建议佩带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它 工作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饭前要洗手。工作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九、理化性质
熔点(℃) 42.4(纯品)
沸点(℃) 260
相对密度(水=1)1.87(纯品)
相对密度(空气=1)3.38
饱和蒸气压(kPa)0.67(25℃,纯品)
粘度 (mm2/S) 47.0c.p
溶解性 与水混溶,可混溶于乙醇。
十、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禁忌物 强碱、活性金属粉末、易燃或可燃物。
燃烧(分解)产物 产物 氧化磷。
十一、毒理学资料
十二、环境资料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
十三、废弃
处置前就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用安全掩埋法处置。也可以用石灰水中和,生成可以使用的化肥。
十四、运输信息
包装方法 小开口塑料桶:玻璃瓶、塑料桶外木板箱或半花格箱;镀锡薄钢板桶外满底花格箱。
十五、其它信息
参考文献 周国泰,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填表时间 2001年2月
M S D S
液化石油气
一、标识
中文名 液化石油气;压凝汽油
英文名 lipuefied petroleum ges;compressed petroleum gas
危险性类别 易燃气体
化学类别 烷烃
二、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 丙烷、丙烯
外观与性状 无色或淡黄色易挥发液体,具有特殊臭味。
三、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
健康危害 本品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有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脉缓等;重症者可突然倒下,尿失禁,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停止。可致皮肤冻伤。
慢性中影响:长期接触低浓度者,可出现头痛、头晕、睡眠不佳、易疲劳、情绪不稳定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四、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若有冻伤国,就医治疗。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五、燃爆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 易燃
闪点(℃)-74
爆炸下限(%) 2.25
爆炸上限(%) 9.65
引燃温度(℃)426~537
危险特性 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
六、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七、储运注意事项
易燃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不燃仓间。仓间内温度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氧气、压缩空气、卤素(氟、氯、溴)、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槽车运送时要罐装适量,不可超压超量运输。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八、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睛。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九、理化性质
十、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禁忌物 强氧化剂、卤素。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十一、毒理学资料
十二、环境资料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的污染。
十三、废弃
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的要求处置,或与厂商或制造商联系,确定处置方法。
十四、运输信息
包装方法 钢质气瓶。
十五、其它信息
参考文献 周国泰,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填表时间 2001年2月
M S D S
硝酸
一、标识
中文名 硝酸
英文名 nitric acid
分子式 HNO3
分子量 63.01
危险性类别 酸性腐蚀品
化学类别 硝酸
二、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 含量 工业级 一级≥98.2%;二级≥97.2%
外观与性状 纯品为无色透明发烟液体,有酸味。
三、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 其蒸气有刺激作用,引起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流泪、咽喉刺激感、呛咳,并伴有头痛、头晕、胸闷等。口服引起腹部剧痛,严重者可有胃穿孔、腹膜炎、喉痉挛、肾损害、休克以及窒息。皮肤接触引起灼伤。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可引起牙齿酸蚀症。
四、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五、燃爆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 不燃
危险特性 强氧化剂。能与多种物质如金属粉末、电石、硫化氢、松节油等猛烈反应,甚至发生爆炸。与还原剂、可燃物如糖、纤维素、木屑、棉花、稻草或废纱头等接触,引起燃烧并散发出剧毒的棕色烟雾。具有强腐蚀性。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灭火剂: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
六、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将地面洒上苏打灰,然后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气、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七、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仓间。应与易燃或可燃物、碱类、金属粉末分开存放。不可混储混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保护。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八、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烟雾时,佩带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空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带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 穿橡胶耐酸碱手套。
手防护 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九、理化性质
熔点(℃) -42(无水)
沸点(℃) 86(无水)
相对密度(水=1)1.50(无水)
相对密度(空气=1)2.17
饱和蒸气压(kPa)4.4(20℃,)
溶解性 与水混溶。
十、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禁忌物 还原剂、碱类、醇类、碱金属、铜、胺类。
燃烧(分解)产物 氧化氮
十一、毒理学资料
十二、环境资料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十三、废弃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废物贮存参见“储运注意事项”。中和后,用安全掩埋法处置。
十四、运输信息
包装方法 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或金属桶(抽罐)外木板箱;耐酸坛、陶瓷罐外木板箱或半花格箱。
十五、其它信息
参考文献 周国泰,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填表时间 2001年2月
M S D S
碳酸钡
一、标识
中文名 碳酸钡
英文名 barium carbonate
分子式 BaCO3
分子量 197.35
危险性类别 毒害品
二、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 纯品
外观与性状 白色斜方结晶或粉末。
三、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 口服后与胃酸起反应,变为氯化钡而发生中毒。急性中毒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缓、进行性肌、麻痹、心律紊乱、血钾明显降低等。可因心律紊乱和呼吸肌麻痹而死亡。重症可并发肾功能衰竭、缺氧性脑病、酸中毒等。吸入高浓度本品粉尘可发生急性中毒。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钡化合物的工人,可有无力、气促、流涎、口腔粘膜肿胀及糜、鼻炎、结膜炎、腹泻、心动过速、敌国压增高、脱发等。
四、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用2%~5%硫酸钠溶液洗胃,导泻。就医。
五、燃爆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 不燃
危险特性 未有特殊的燃烧爆炸特性。
灭火方法 本品不燃,灭火剂:水、砂土。
六、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减少飞散。然后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七、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干燥清洁的仓内温度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酸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及包装及容器损坏。分装和搬运时要注意个人防护。
八、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器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带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毒服。
手防护 戴橡胶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九、理化性质
熔点(℃) 1400
沸点(℃) 分解
相对密度(水=1)4.43
分解温度(℃) 1450
溶解性 不溶于水,溶于乙醚、氯仿。
十、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禁忌物 强酸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钡。
十一、毒理学资料
十二、环境资料
无资料
十三、废弃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废物贮存参见“储运注意事项”。在专用废弃场所掩埋。
十四、运输信息
包装方法 塑料袋、多层牛皮纸袋外中开口钢桶;塑料袋、多层牛皮纸外木板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木板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塑料袋再装入金属桶(罐)或塑料桶(罐)外木板箱;塑料瓶、镀锡薄钢板桶外满底花格箱;塑料袋外塑料纺织袋。
十五、其它信息
参考文献 周国泰,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填表时间 2001年2月
M S D S
硫黄
一、标识
中文名 硫;硫磺
英文名 sulfur
分子式 S
分子量 32.06
危险性类别 易燃固体
化学类别 非金属单质
二、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 纯品
外观与性状 淡黄色脆性结晶或粉末,有特殊臭味。
三、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健康危害 因其能在肠内部分转化为硫化氢而被吸收,故大量口服可导致硫化氢中毒。急性硫化氢中毒的全身毒作用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头痛、头晕、乏力、呕吐、共济失调、昏迷等。本品可引起结膜炎、皮肤湿疹。对皮肤有弱刺激性。生产中长期吸入硫粉尘一般无明显毒性作用。
四、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五、燃爆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 易燃
爆炸下限 35mg/m3
引燃温度 (℃)232
最小点火能(mj) 15
最大爆炸压力(Mpa)0.415
危险特性 与卤素、金属粉末等接触剧烈反应。硫磺为不良导体,在储运过程中易产生静电荷,可导致硫尘起火。粉尘或蒸气与空气或氧化剂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灭火方法 易小火用砂土闷熄。遇大火可用雾状水灭火。切勿将水流直接射至熔融物,以免引起严重的流淌火灾或引起激烈的沸溅。消防人员须戴好防毒面具,在安全距离以外,在上风向灭火。
六、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穿一般作业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转移至安全场所。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减少飞散。使用无火花工具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七、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包装必须密封,切勿受潮。切忌与氧化剂和类磷混储混运。平时需勤检查,查仓温,查混储。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八、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空气中粉尘浓度较高时,佩带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 穿一服作业防护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九、理化性质
熔点(℃) 119
沸点
相对密度(水=1)2
饱和蒸气压(kPa)0.13(183.8℃,)
临界温度(℃) 1040
临界压力(℃) 11.75
溶解性 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醚,易溶于二氧化碳。
十、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禁忌物 强氧化剂
燃烧(分解)产物 氧化硫
十一、毒理学资料
十二、环境资料
无资料
十三、废弃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溶于易燃溶剂或与燃料混后用焚烧法处。
十四、运输信息
包装方法 塑料袋、多层牛皮纸外全开口钢桶;塑料袋、多层牛皮纸外纤维板桶、胶合板桶、硬纸板桶;塑料袋、多层牛皮纸外木板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木板箱;塑料袋外塑料纺织袋。
十五、其它信息
参考文献 周国泰,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填表时间 2001年2月
M S D S
氨水
一、标识
中文名 氨溶液;氨水
英文名 ammonium hydroxide;ammonia water
分子式 NH4OH
分子量 35.05
危险性类别 碱性腐蚀品
化学类别 无机碱
二、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 氨含量10%~35%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
三、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 吸入后对鼻、侯和肺有刺激性,引起咳嗽、气短和哮喘等;重者发生喉头水肿、肺水肿及心、肝、肾损害。溅入眼内可造成灼伤。皮肤接触可致灼伤。口服灼伤消化道。
慢性影响:反复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支气管炎;可致皮炎。
四、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五、燃爆特性与消防
危险特性 易分解放出氨气,温度越高,分解速度越快,可形成爆炸性气氛。
灭火方法 灭火剂:水、雾状水、砂土。
六、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七、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酸类、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露天贮罐夏季要有降温措施。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以。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处停留。
八、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带导管式防毒面具或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酸碱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胶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九、理化性质
相对密度(水=1)0.91
溶解性 溶于水、醇。
十、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禁忌物 酸类、铝、铜。
燃烧(分解)产物 氨
十一、毒理学资料
十二、环境资料
由于呈碱性,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对鱼类和哺乳动物应给予特别注意。
十三、废弃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中和、稀释后,排入下水道。
十四、运输信息
包装方法 小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木板箱。
十五、其它信息
参考文献 周国泰,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填表时间 2001年2月
M S D S
醋酸
一、标识
中文名 乙酸;醋酸
英文名 acetic acid
分子式 C2H4O2
分子量 60.05
危险性类别 酸性腐蚀品
化学类别 有机酸
二、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 含量 工业级 一级≥99.0%;二级≥98.0%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臭。
三、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健康危害 吸入本品蒸汽对鼻、喉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对眼有强烈刺激作用。皮肤接触,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引起化学灼伤。误服浓乙酸,口腔和消化道可产生糜烂,重者可因休克而致死。
慢性影响:眼睑水肿、结膜充血、慢性咽炎和支气管炎。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肤干燥、脱脂和皮炎。
四、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误服者用水漱口,就医。
五、燃爆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 易燃
闪点(℃) 39
爆炸下限(%) 4.01
引燃温度(℃) 463
爆炸上限(%) 17.0
最小点火能(mJ)0.62
危险特性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铬酸、过氧化钠、硝酸或其它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爆炸的危险。具有腐蚀性。
灭火方法 用雾状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用水喷射逸出液体,使其稀释成不燃混合物,并用雾状水保护消防人员。灭火剂:雾状水、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
六、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气、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七、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间温度不宜超过30℃。冬天要做好防冻结。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碱类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八、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带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带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酸碱塑料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九、理化性质
熔点(℃) 16.7
沸点(℃) 118.1
相对密度(水=1)1.05
相对密度(空气=1)2.07
饱和蒸气压(kPa)1.52(20℃,)
燃烧热 (Kj/mol) 873.7
临界温度(℃) 321.6
临界压力(Mpa) 5.78
溶解性 溶于水、醚、甘油、不溶于二氧化碳。
十、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避免接触条件 碱类 强氧化剂。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十一、毒理学资料
十二、环境资料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
十三、废弃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用控制焚烧法处置。如有可能,用安全掩埋法处四置。
十四、运输信息
包装方法 小开口铝桶;小开口塑料桶;玻璃瓶、塑料桶外木板箱或半花格箱。
十五、其它信息
参考文献 周国泰,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填表时间 2001年2月
M S D S
重铬酸钾
一、标识
中文名 重铬酸钾;红矾钾
英文名 potassium dichromate
分子式 K2Cr2O7
分子量 294.21
危险性类别 氧化剂
化学类别 铬酸盐
二、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 含量 工业级 一级、二级≥98.0%
外观与性状 桔红色结晶。
三、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健康危害 急性中毒:吸入后可引起急性呼吸道刺激症状、鼻出血、声音嘶哑、鼻粘膜萎缩,有时出现哮喘和紫绀。重者可发生化学性肺炎。口服可刺激和腐蚀消化道,引起恶心、呕吐、腹痛和血便等;重者出现呼吸困难、紫绀、休克、肝损害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慢性影响:有接触性皮炎、铬溃疡、鼻炎、鼻中隔穿孔及呼吸道炎症等。
四、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误服者用水濑口,用清水或1%硫代硫酸钠洗胃。给饮牛奶或蛋了清。就医。
五、燃爆特性与消防
危险特性 强氧化剂,遇强酸或高温时能释出氧气,从而促使有机物燃烧。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如硫、磷或金属粉末等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有水时与硫化钠混合能引起自燃。与硝酸盐、氯酸盐接触剧烈反应。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灭火方法 灭火剂:雾状水、砂土。
六、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正压呼吸器,穿防毒服。勿使泄漏物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或金属粉末。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七、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仓间。远离火种、热源。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易燃、可燃物、还原剂、硫、磷、酸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混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八、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应该佩带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必要时,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 穿聚乙烯防毒服。
手防护 戴橡胶手套。
其它 工作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九、理化性质
熔点(℃) 398
相对密度(水=1)2.68
分解温度(℃)500
溶解性 溶于水,不溶于乙醇。
十、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禁忌物 强还原剂、易燃或可燃物、酸类、活性金属粉末、硫、磷。
燃烧(分解)产物 可能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十一、毒理学资料
刺激性 对皮肤有强烈刺激性。
致癌性 IARC致癌性评论:动物致癌缺乏证据,人类致癌证据充分。
十二、环境资料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十三、废弃
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的要求处置。或与厂商或制造商联系,确定处置方法。废物贮存参见“储运注意事项”。
十四、运输信息
包装方法 塑料袋、多层牛皮纸袋外全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木板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塑料袋再装入金属桶(罐)或塑料桶(罐)外木板箱。
十五、其它信息
参考文献 周国泰,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填表时间 2001年2月
M S D S
过硫酸钾
一、标识
中文名 过硫酸钾 高硫酸钾
英文名 potassium persulfate
分子式 K2S4O8
分子量 270.32
危险性类别 氧化剂
化学类别 高锰酸盐
二、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 纯品
外观与性状 白色结晶,无气味,有潮解性。
三、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健康危害 吸入本品粉尘对鼻、喉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引起咳嗽及胸部不适。对眼有刺激性。吞咽刺激口腔及胃肠道,引起腹痛、恶心、呕吐。
慢性影响:过敏性体质者接触可发生皮疹。
四、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水冲洗。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五、燃爆特性与消防
危险特性 无机氧化剂。与有机物、还原剂、易燃物如硫、磷等接触或混合时有引燃爆炸的危险。急剧加热时可发生爆炸。
灭火方法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砂土
六、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有机物、还原剂、易燃物接触。小量泄漏:将地面洒上苏打灰,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处理场所处置。
七、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仓间。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易燃物或可燃物、还原剂、硫、磷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存混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禁止震动、撞击和磨擦。
八、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粉尘时,应该佩带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高浓度环境中,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 穿聚乙烯防毒服。
手防护 戴橡胶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九、理化性质
相对密度(水=1)2.48
溶解性 溶于水、不溶于乙醇。
十、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避免接触条件 接触潮湿空气
禁忌物 强还原剂、活性金属粉末、强碱、水、醇类。
燃烧(分解)产物 氧化硫、氧气。
十一、毒理学资料
十二、环境资料
无
十三、废弃
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的要求处置,或与厂商、制造商联系,确定处置方法。废弃物贮参见“储运注意事项”。
十四、运输信息
包装方法 塑料袋、多层牛皮纸袋外开口钢桶;塑料袋、多层牛皮纸外木板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木板箱。
十五、其它信息
参考文献 周国泰,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填表时间 2001年2月
M S D S
双氧水
一、标识
中文名 过氧化氢;双氧水
英文名 hydrogen peroxide
分子式 H2O2
分子量 34.01
危险性类别 氧化剂
化学类别 有机过氧化物
二、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 工业级 分为27.5%、35%两种。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微弱的特殊气味。
三、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 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眼。口服中毒出现腹痛、呼吸困难、呕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个别病例出现视力障碍、癫痫样痉挛、轻瘫。
四、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水冲洗。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五、燃爆特性与消防
危险特性 爆炸性强氧化剂。过氧化氢本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过氧化氢在PH值为3.5~4.5时最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易分解,在遇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照射也能发生分解。当加热到100℃以上时,开始急剧分解。它与许多有机物如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撞击、受热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爆炸。过氧化氢与许多无机化合物或杂质接触后会迅速分解而导致爆炸,放出大量的热量、氧和水蒸气。大多数金属(如铁、铜、银、铅、汞、锌、钴、镍、铬、锰等)及其氧化物和盐类都是活催化剂,尘土、香烟灰、碳粉,铁锈等也能加速分解。浓度超过74%的过氧化氢,在具有适当的点火源或温度的密闭容器中,会产生气相爆炸。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冷却火场容器,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雾状水、干粉、砂土。
六、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正压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隋性材料吸收。也可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气、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七、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易燃物、可燃物、还原剂、酸类、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阳光曝晒。禁止撞击和震荡。
八、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带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 穿聚乙烯防毒服。
手防护 戴氯丁橡胶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九、理化性质
熔点(℃) -2(无水)
沸点(℃) 158(无水)
相对密度(水=1)1.46(无水)
饱和蒸气压(kPa)0.13(15.3℃,)
溶解性 溶于水、醇、醚、不溶于苯、石油醚。
十、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十一、毒理学资料
十二、环境资料
无
十三、废弃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用过量水稀释后,排入下水道。
十四、运输信息
包装方法 玻璃瓶、塑料桶外木板箱或半花格箱。
十五、其它信息
参考文献 周国泰,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填表时间 2001年2月
M S D S
乙醇
一、标识
中文名 乙醇;酒精。
英文名 ethyl alcohol;ethanol
分子式 C2H6O
分子量 46.07
危险性类别 中闪点易燃液体
化学类别 醇
二、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 纯品
外观与性状 无色液体,有酒香。
三、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健康危害 本品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首先引起兴奋,然后抑制。
急性中毒:急性中毒多发生于口服。一般分为兴奋、催眠、麻醉、窒息四阶段。患者进入第三或第四阶段,出现意识丧失、瞳孔扩大、呼吸不规律、休克、心力循环衰竭及呼吸停止。
慢性影响:在生产中长期接触高浓度本品引起鼻、眼、粘膜刺激症状,以及头痛、头晕、疲乏、易激动、震颤、恶心等。长期酗酒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病、慢性胃炎、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损害及器质性精神病等。皮肤长期接触可引起干燥、脱屑、皲裂和皮火。
四、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水冲洗。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五、燃爆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 易燃
闪点(℃) 2
爆炸下限(%) 3.3
引燃温度(℃) 363
爆炸上限(%) 19.0
最大爆炸压力(Mpa) 0.735
危险特性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发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即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灭火方法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六、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七、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桶装堆垛不可过大,应留墙距、顶距、柱距及必要的防火检查走道。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露天贮罐夏季要有降温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灌装时应注意流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八、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带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
九、理化性质
熔点(℃) -114.1
沸点(℃) 78.3
相对密度(水=1)0.79
相对密度(空气=1)1.59
饱和蒸气压(kPa)5.33(℃)
辛醇/水分配系数值 0.32
燃烧热(kJ) 1365.5
临界温度(℃) 243.1
临界压力(MPa) 6.38
折射率 1.366
溶解性 与水混溶,可混溶于醚、氯仿、甘油等多种有机溶剂。
十、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禁忌物 强氧化剂、酸类、酸酐、碱金属、胺类。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十一、毒理学资料
十二、环境资料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十三、废弃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用控制焚烧法处置。
十四、运输信息
包装方法 小开口钢瓶;小开口铝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木板箱。
十五、其它信息
参考文献 周国泰,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填表时间 2001年2月
M S D S
乙酸丁酯
一、标识
中文名 乙酸丁酯;醋酸正丁酯
英文名 butyl acetate;butyl ethanoate
分子式 C6H12O2
分子量 116.16
危险性类别 中闪点易燃液体
化学类别 羧酸酯
二、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 纯品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果子香味。
三、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健康危害 对眼及上呼吸道均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有麻醉作用。吸入高浓度本品出现流泪、咽痛、咳嗽、胸闷、气短等,严重者出现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症状。可引起结膜炎、角膜上皮有空泡形成。皮肤接触可引起皮肤干燥。
四、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
五、燃爆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 易燃
闪点(℃) 22
爆炸下限(%) 1.2
引燃温度(℃) 370
爆炸上限(%) 7.5
危险特性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灭火方法 灭火剂: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但可用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
六、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碳或其它隋性材料吸收。也可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七、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定期检查是否有泄漏现象。灌装时应注意流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八、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带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和撤离时,建议佩带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睛。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防苯耐油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九、理化性质
熔点(℃) -73.5
沸点(℃) 126.1
相对密度(水=1)0.88
相对密度(空气=1)4.1
饱和蒸气压(kPa)2.00(25℃)
燃烧值(kJ/mol) 3463.5
临界温度(℃) 305.9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醇、醚等多种有机溶剂。
十、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避免接触条件
禁忌物 强氧化剂、酸类、碱类。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十一、毒理学资料
十二、环境资料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十三、废弃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废物贮存参见“储存注意事项”。用控制焚烧法处置。
十四、运输信息
包装方法 小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木板箱。
十五、其它信息
参考文献 周国泰,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填表时间 2001年2月
M S D S
1,4-丁炔二醇
一、标识
中文名 1,4-丁炔二醇;电镀发光剂
英文名 2-butyve-1,4-diol;1,4-dihyroxy-2butyne
分子式 C4H6O2
分子量 86.09
危险性类别 毒害品
化学类别 醇
二、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 含量≥97%
外观与性状 无色至微黄色片状结晶,具有醇香味,易潮解。
三、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 本品对眼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对皮肤有刺激和致敏作用。口服刺激消化道,引起恶心、呕吐,可引起惊厥。
四、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五、燃爆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 易燃
闪点(℃) 152
引燃温度(℃) 248
危险特性 遇高热、明火或与氧化剂混合,经磨擦、撞击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在高温时,若被汞盐、强酸、碱土金属、氢氧化物及卤物等污染后,有可能发生爆炸。
灭火方法 灭火方法: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六、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七、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八、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粉尘浓度较高时,佩带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透气型防毒服。
手防护 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定期体检。注意个人卫生。
九、理化性质
熔点(℃) 57.5
沸点(℃) 194(13.33kPa)
饱和蒸气压(kPa) 13.33(194℃)
溶解性 易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不溶于乙醚、苯、氯仿。
十、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避免接触条件
禁忌物 强氧化剂、强碱、酸酐、酰基氯。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十一、毒理学资料
刺激性 人经眼:80ppm,引起刺激
十二、环境资料
无
十三、废弃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废物贮存参见“储运注意事项”。用焚烧法处置。溶于易燃溶剂或与燃料混合后,再焚烧。
十四、运输信息
包装方法 中开口钢桶:塑料袋、多层牛皮纸外木板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塑料袋再装入金属桶(罐)或塑料桶(罐)外木板箱。
十五、其它信息
参考文献 周国泰,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填表时间 2001年2月
M S D S
盐酸
一、标识
中文名 盐酸;氢氯酸
英文名 hydrochloric acid;chlorohydric acid
分子式 HCL
分子量 36.46
危险性类别 酸性腐蚀品
化学类别 无机酸
二、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 含量 工业级36%
外观与性状 无色或微黄色发烟液体,有刺鼻的酸味。
三、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 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等。误服可引起胃穿孔、腹膜炎等。眼和皮肤接触可致灼伤。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及皮肤损害。
四、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误服者用水濑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五、燃爆特性与消防